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1、阴阳学说经典条文对应:
(1)体现阴阳对立制约的是:
“阳胜则阴病,阴胜则阳病”
“寒者热之、热者寒之”
“动极者镇之以静”
(2)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: “孤阴不生,独阳不长” “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 “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” “阴在内,阳之守也;阳在外,阴之使也” “昼不精、夜不暝” “阴损及阳,阳损及阴” “阴者,藏精而起亟也;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” (3)体现阴阳转化的是: “重阴必阳、重阳必阴”
2、根据阴阳学说确定治则:
①虚热证(阴虚):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(阳病治阴);阳中求阴
②虚寒证(阳虚):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(阴病治阳);阴中求阳
4、五行生克:
生理:生我者,为母;我生者,为子
我克者,为我“所胜”;克我者,为我“所不胜”
病理:相乘-过克;相侮-反克
母病及子;子病及母:子病犯母;子母俱不足;子盗母气
5、五脏:
心 | 心主血脉;心藏神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;心气下降 |
肺 | 肺主气司呼吸;肺主行水;肺朝百脉,主治节 肺为华盖;肺为娇脏;肺气宣降。 |
脾 | 脾主运化;脾主统血 脾气上升;脾喜燥而恶湿;脾为孤脏 |
肝 | 肝主疏泄;肝主藏血 肝为刚脏;肝主升发 |
肾 | 肾藏精,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;肾主水;肾主纳气 肾主蛰守位;肾气上升 |
6、五脏之间的关系:
7、六腑:
胆 | 贮藏和排泄胆汁;主决断 |
胃 | 主受纳水谷;主腐熟水谷 胃气下降;喜润恶燥 |
小肠 | 主受盛化物;主泌别清浊;小肠主液 |
大肠 | 主传化糟粕;大肠主津 |
膀胱 | 汇聚水液;贮存和排泄尿液 |
三焦 | 通行诸气,运行水液 |
8、脏腑之间的关系:
脾与胃 | 纳运相成、升降相因、燥湿相济 |
肝与胆 | 同司疏泄、共主勇怯 |
9、脏腑别称:
心为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;
肺为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;
肝为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;
胆为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;
脾胃为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;
大肠为传导之官,变化出焉;
小肠为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
三焦为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;
膀胱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
10、气的考点总结:
生成 | 清气+谷气=宗气(后天之气)+元气(先天之气)=一身之气 ①肾为生气之根。②脾胃为生气之源。③肺为生气之主 |
功能 | 推动与调控作用; 温煦与凉润作用(体温恒定); 防御作用(防御外邪入侵); 固摄作用(统摄血液,固摄精液、汗液、尿液); 中介作用(针灸、按摩) |
元气 | 最根本、最重要的气。 由肾精所化,根于命门,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。 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;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、经络、形体、官窍生理活动。 |
宗气 | 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。 ①走息道以行呼吸; ②贯心脉以行血; ③下蓄丹田以资先天。 |
营气 | 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化生 运行于脉内(与血通行,环周不休) |
卫气 | 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化生 运行于脉外(熏于肓膜,散于胸腹) |
11、血与津液:
与血液生成相关脏腑(五脏中无肝)
与血液运行相关脏腑(五脏中无肾)
津清:分布于皮肤、肌肉和孔窍,并渗入血脉之内,起滋润作用
液稠:灌注于关节、脏腑、脑、髓,起濡养作用
津液生成: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,脾、胃、小肠、大肠
津液输布:①脾气转输布散津液;②肺气宣降以行水;③肾气蒸腾气化水液;④肝气疏泄促水行;⑤三焦决渎利水道。
12、关系:
①气能生血:血虚时,补血药+补气药
②气能行血:血瘀时,活血药+行气药
③气能摄血:气虚出血时,补气药+止血药;大出血时,应用补气药
①血能养气;
②血能载气:大出血病人,“气随血脱”
津血同源:“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”“亡血家不可发汗,衄家不可发汗”
13、经络:
记忆:内侧前中后,太厥少;外侧前中后,阳少太。
特殊:下肢内侧,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,太阴在中,少阴在后
奇经 八脉 | 督脉:阳脉之海; 任脉:阴脉之海; 冲脉: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:约束纵行诸经;固护胞胎;主司带下。 跷脉:主司下肢运动;主司眼睑开合 维脉:维系全身阳经/阴经 |
经别 | 离(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部位别出)、入、出、合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; |
别络 | 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出 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|
经筋 | 约束骨骼,主司关节运动 |
皮部 | 保卫机体,抗御外邪 |
14、六淫:
1、多夹湿邪——暑
2、具有伤津耗气的特性——暑/火
3、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——寒
4、易袭阴位——湿
5、易袭阳位——风
6、“行痹”——风
7、“着痹”——湿
8、“痛痹”——寒
9、侵犯人体,易于引起肿疡——火
10、易损伤人体阳气的邪气是——寒/湿
11、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——暑
12、只有外感而无内伤的邪气——暑
13、最易伤肺的邪气是——燥
13、最易困脾的邪气是——湿
15、百病之长——风
16、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——火
风性善行而数变:行痹,风疹
风性主动:风邪伤人见颜面肌肉抽掣、眩晕、震颤、抽搐、颈项强直、角弓反张等
寒性凝滞:寒邪是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,如痛痹,脘腹冷痛等
寒性收引:寒邪伤人,可见无汗、头身疼痛、脉紧等
湿性重浊:因于湿,首如裹,着痹;面垢眵多、小便混浊、白带过多、大便溏泄、湿疹流水。
湿性黏滞,易阻气机:一是症状黏滞;二是病程缠绵;三是易阻气机
15、其他病因:
怒则气上、喜则气缓、悲则气消、恐则气下、惊则气乱、思则气结。
数情交织,易伤心肝脾
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是谓五劳所伤。
16、发病类型:
感邪 即发 | 感邪后立即发病。 新感外邪、情志剧变、毒物、外伤、疠气 |
徐发 | 又称缓发,指感邪后缓慢发病。 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,或外感湿邪。 |
伏而 后发 | 感受邪气后,病邪潜伏一段时间,或在诱因作用下,过时而发病。 多见于“伏气温病”以及破伤风、狂犬病等。 |
继发 | 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,继而发生新的疾病。 如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,小儿食积而致的疳积等。 |
17、疾病转归:
①正胜邪退:疾病好转和痊愈;
②邪去正虚:多见于重病恢复期,其最终的转归一般仍是趋向好转、痊愈;
③邪胜正衰:疾病趋于恶化、危重,甚至向死亡;
④邪正相持:病势处于迁延状态;
⑤正虚邪恋:多见于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,或慢性病久治不愈,或遗留后遗症。
18、气机失调:
气滞:气的流通不畅,郁滞不通。脏腑气滞以肺、肝、脾胃多见。
气逆:气升之太过,或降之不及,以致气逆于上。气逆多见于肺、肝、胃等脏腑。
气陷: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,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。“脾气下陷”。
气闭:气机闭阻,外出严重障碍,以致清窍闭塞,出现昏厥。
气脱:气不内守,大量向外亡失,以致功能突然衰竭。
19、治则:
1.正治与反治
(1)正治——逆治:寒者热之、热者寒之、虚则补之、实则泻之。
(2)反治——从治:
①热因热用: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;
②寒因寒用: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;
③塞因塞用:适用于“至虚有盛候”的真虚假实证;
④通因通用:适用于“大实有羸状”的真实假虚证。
2.治标与治本
(1)缓则治本: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。
(2)急则治标:病因明确的剧痛,频繁呕吐,二便不通等,水臌病人,大出血病人。
(3)标本兼治:气虚感冒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